中心建设发展历程:

2000年9月,北京大学在原电子学系电路基础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中心,全面负责全校电子信息类基础实验的教学组织、教学研究和实验室管理工作。2001年6月,实验中心通过了北京市教委评估,被认定为合格实验室。

2002年9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在 “985工程”、“211工程”和世行贷款等项目的支持下,学院进行了教学资源整合和建设,原计算机系的硬件实验室和原微电子学系的微电子实验室都统一纳入到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中心之中。实验中心的整体实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并促进了中心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的改革,中心真正成为了一个集教学、研究、管理为一体的,实现资源优化、共享的一个有机实体。

2003年,中心提出了新的实践教学指导原则:“加强基础、注重综合、尊重选择、体现先进、突出创新”,并建设了具有理工科特色的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围绕该课程体系进行了实验教学、教学队伍、实验室环境及网络化管理等方面的建设。中心相继新建了创新、通信电路、光电子、微波技术等实验室,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全面从基础实验课拓展到专业基础实验课程。

2005年,中心完成了电路基础类、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类、电路系统类、专业基础类和创新5大类实验室,20门实验课程的改革建设工作,为全校电类和非电类共12个院系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服务。

2006年,通过了北京市示范中心的评审,成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8年,构建了北京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大类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中心规模:

实验中心设有5大类别的实验室:电路基础类、电路系统类、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类、专业基础类和创新类,共18个实验室。各实验室中配备了由惠普/安捷伦(HP/Agilent)、泰克(Tek)、德州(TI)、(美国)国家仪器(NI)、Cadence公司等国际著名公司生产的教学仪器设备、电子设计软件等。

中心实验用房总面积18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约1200万元,实验设备台件数1500台/件。中心现可提供20门实验课程,每年接纳12个院系的学生人数2300人,每年完成的实验教学工作量达13000人时数。

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中心始终贯彻北京大学“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造就具有宽厚基础知识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以“加强基础、注重综合、尊重选择、体现先进、突出创新”的原则指导实验教学改革,建设具有理工科大学特点的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在保持理科教学特色的基础上,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内容,提供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服务,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实验中心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了原理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的一系列实验课程和项目;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固定时间段教师现场授课与指导、多时间段开放辅以教师指导和全开放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学生单人实验与组队合作相结合,单元实验、专题实验和项目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实验技术上,系统引进EDA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将软件仿真和硬件实验紧密结合,通过建设信息化网络教学环境,结合全部实验课程课件,实现“网络助教”和实验室开放管理;在实验考核方法上,教师严格把关,对实验预习、平时表现、实验数据、实验报告、项目报告、答辩验收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态度、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中心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研究创新能力为核心,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分层次的电子信息基础实验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共分为4个层次:基础实验层、综合设计层、研究创新层和专业基础层。每个层次中都包含多个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模块),每个实验课程中又包含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整个实验课程体系体现了系统性、层次性、综合性以及模块化的特点。每个层次中都规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根据理科大学学生基础扎实的特点,精心组织实验课程内容,尤其是必修课程的建设,增加了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性内容,使学生学会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实验教学既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又自成体系;既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综合创新能力。

实验课程体系中增加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启发专业研究的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积极开展课外小组、校长基金等项目、竞赛培训等的课外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课内实验教学体系的有利补充,培养和选拔优秀创新人才。

随着课程体系的建设,实验教材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数字逻辑电路实验》、《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原理》、《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已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配合新的课程体系的实验讲义也已全部更新,并建设了网络信息化实验教学辅助平台,提供了大量网络教学资源。此外,中心出版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课程体系》和《北京大学电子信息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体系书籍,在国内高校引起广泛好评。

中心管理模式和队伍建设:

实验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设主任1名(学校任命),负责中心的全面工作;副主任2名,分别负责中心的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5大类实验室中,每类实验室设实验室主任1名,并配备实验室管理人员,辅助实验教学。根据实验课程规模要求,组织实验教师队伍。

信息学院根据中心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设置工作岗位。实验室建设、管理等教辅工作设立专职岗位,实验教学指导设立专职/兼职岗位。所有岗位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定期考核的管理制度;实验课程管理实行主持人负责制。主持人负责组织其课程组进行实验课程的建设、改革和授课,课程质量受学院督导组和学生课程评估的评价与监督。

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配置实行统一规划、专家论证,建设经费由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进行管理。日常实验教学经费根据实际教学规模由教务部划拨,并由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和支配;仪器设备由中心统一管理和调配,除实验教学外,还可为科研和社会提供服务,提高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

实验教师队伍由专职人员和来自各个学科专业的兼职人员组成,使得理论课与实验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达到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和利用;中心现有专/兼职教师52人,其中正高21人,副高15人,中级16人。

中心特色与成果:

实验中心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围绕培养理科特点的--宽厚、扎实基础知识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这一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及丰富教学成果的实验教学平台。

具有理工科大学特点的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力求因材施教,实验内容注重深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素质;多元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符合理工科大学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课内与课外教学的相互结合,即保证了学生的大面积成才,又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由专职、兼职结构组成的实验教师队伍,保证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学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有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实验教学与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新的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造就了一支教风严谨、勇于创新的教学队伍,并取得了多项教学成果:与兄弟院校合作(排名第二)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建设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1个,北京市信息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教材2本,北京市精品教材4本;获得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与实验技术成果奖20余项;承担教学项目40余项,发表实验教学相关论文30余篇;出版实验教材10余本。

实践表明:中心实验教学的改革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学科指导教师的肯定,同时也促进了相应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在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管理等方面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高校,尤其是理科大学的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中心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中心发展思路与规划:

1. 整合优质资源,构建电子信息专业大类实验教学平台

在中心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联合学院相关科研研究所,重点建设完善专业基础类和拔尖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环境。

重点建设“微纳加工与系统实验教学基地”和“拔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观摩基地;打造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竞赛平台;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

2. 建设完善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在出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课程体系》和《北京大学电子信息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进一步梳理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重点建设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内容;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教学模式和旨在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

3. 完善管理体制,建设一流实验教学队伍

在学校、学院、中心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实验教学管理关键岗位,设立中心实验教学教改立项;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倾斜政策,将人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设一流实验教学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