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历程
1999年,北京大学电子学系第一次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当时用作竞赛培训的开放实验室即是创新(开放)实验室的前身。2000年实验中心成立后,正式建立创新(开放)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体系的补充,为学生开展课外第二课堂提供实践平台,支持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课题实践活动、电子设计竞赛训练活动、以及毕业论文等。
2004年开始,创新(开放)实验室与各专业科研教师相结合,结合校长基金、君政基金、泰兆基金和部分科研基金,积极开展课外第二课堂活动。一方面吸引各学科的教师作为课外活动小组的指导教师,将他们科研中的典型实例融入到学生创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经过创新实践训练的学生又受到各学科的普遍欢迎,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这些具有创新实践基础的学生可以很快融入到科研项目中去。创新(开放)实验室纳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培养选拔拔尖人才做出了贡献。
目前,创新(开放)实验室教学面积100平方米,可提供20个实验台位,每年接纳学生几十人。
实验室运行模式
创新(开放)实验室设主任1名,实验室管理与指导教师1名,各专业指导教师若干名。创新实践所需的仪器设备根据创新研究课题的需要,随时从全中心进行调配,保证为学生创造性发挥提供有效的实验环境。
申请进入实验室的学生(2~3人一组),必须提交书面申请,并明确创新题目、专业指导教师、完成时间等。经实验室主任批准,网络管理员建档、写卡后,方可进入实验室。
实验室全天24小时开放,实行教师、学生、网络化共同管理。
实验室教学成果
创新(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创新小组的学生直接参与到了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某些创新设计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已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例如:为激光稳频电路制作的高精度稳压电源、稳流电源的技术指标已满足科研的要求;围绕电路仿真与实际电路的联合设计,为拓展电路仿真设计分析的应用范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验中心网络化管理系统中的设备管理、办公管理等多项网络化管理项目,为中心的网络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1年~2018年参加了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其中:
(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Intel杯一项,国家一等奖14项、二等奖9项;
(2)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